学院动态

我校小麦条锈病研究取得重大成果

作者:支勇平    来源:  发布日期:2009-12-28  浏览次数:
    12月26日,由康振生教授主持完成的教育部高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研究”项目,在我校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魏江春院士、甘肃省农科院王吉庆研究员、北京大学李毅教授、浙江大学周雪平教授、中国农科院牛永春研究员、陕西师大佘小平教授和西北大学徐子勤教授等国内知名专家组成。我校吴普特副校长出席并代表学校向与会专家认真的工作表示感谢。
  据专家介绍,小麦条锈病是我国小麦上最严重的病害,其流行性强,分布广,危害严重。近年来,随着小麦条锈菌条中32号、33号等小种的出现和发展,我国小麦生产上的大多数品种均已“丧失”抗条锈性,使得我国小麦再度处于条锈病大流行危害的威胁中。因此,开展小麦与条锈菌互作关系的分子机理研究,对于小麦抗条锈性的合理利用和小麦条锈病的可持续控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康振生教授率领的科研团队从2000年开始围绕小麦与条锈菌互作的分子机理,在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和生物化学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经过历时十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终于取得重大突破:一是明确了活性氧迸发在小麦抗条锈菌中起作用。二是从转录组水平上明确了小麦与条锈菌互作中基因表达的种类、数量及表达特征。三是克隆了一批小麦抗条锈相关基因。四是明确了小麦条锈菌夏孢子萌发特定时期的基因表达特性和基因信息。五是率先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快速分子检测技术并已用于我国小麦条锈病的流行监测。
  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以我国小麦生产的重大病害――小麦条锈病为主攻对象,选题紧密结合学科发展和生产急需,研究方法先进,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研究结果为揭示条锈菌的致病机理及小麦对条锈菌抗性机制奠定了基础,对小麦抗条锈的遗传改良及条锈病的持久控制具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Baidu
sogou